英法德在8月28日的动作,让伊朗的日子一下子进入倒计时。
三国公开启动“快速恢复制裁”机制,表面说是遵守联合国的框架,实际上是在抓紧收紧伊朗的脖子。
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是没出手,9月26日,两国联手在安理会提交延长伊朗制裁豁免的草案,希望帮伊朗喘口气。可投票结果摆在那,15个成员国中,赞成的只有4票,反对多达9票,还有2国弃权。于是第二天,2025年9月27日,制裁正式恢复生效。
关键在于,这次制裁直击伊朗的软肋,武器禁令和核导技术封锁。
先是禁止伊朗进出口武器,这基本掐断了它的升级防御的可能。再是禁止与核和导弹技术有关的物资、技术和设备的进出,这等于在战略能力上给它套上了锁链。
几个月前的那场以伊战争,已经把伊朗的底裤彻底撑开。以色列战机可以在德黑兰的天空自由飞行,选择目标就像是在地图上点餐,伊朗的反导系统几乎完全失效。反击能力是有的,上万枚导弹不算少,可防空网被打穿后,一切变得被动。
这就是西方国家最想看到的画面。战争结束,他们不再担心伊朗的报复,自然也就少了顾忌,于是迅速启动制裁程序。伊朗的谴责和说这是“政治打压”的声明,在伦敦、巴黎、柏林的眼里不过是背景噪音。
说到这,你就会明白一句话:不信任中国的代价,往往在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才会看得最清楚。
早在2015年,中国军方高层访问伊朗时,就释放过愿意发展军事合作的信号。2016年,中国国防部长亲自出访伊朗,已经算是把邀请摆到了桌上。
如果伊朗当时点头,那么过去几年它的军事能力可能会是另一套面貌。可它没那么做,甚至对中式武器有成见,认为中国的装备派不上大用场,打起来也多半是挨打。真正下单的时候,伊朗的订单送到了莫斯科。
俄罗斯武器确实有过硬的领域,但伊朗买的S-300PMU2在以色列的F-15面前几乎形同虚设,反隐身能力不足,更别谈拦截高强度的空袭。这类短板在实战中是零容忍的,而伊朗付出的代价就是首都的天空被别人自由穿越。
最吊诡的是,这场以伊冲突发生后,伊朗反倒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武器才是它需要的。于是坊间开始传伊朗准备采购中国的红旗-9远程防空系统、歼-10战机。但这些传闻没得到官方确认。
而此时,制裁已经恢复。别说进口先进系统,还得先考虑经济压力怎么扛,更何况内部还有亲美派不断在消耗政府的控制力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外部不继续施压,内部不稳定的风险也并不小。
有意思的是,对比巴基斯坦,你很容易看到另一种结局。巴基斯坦在和印度的冲突中打出7:0的战绩,还在联合国宣布“我们击落了印度7架战机”。这可不是靠运气赢的,他们购买的是成套的中式武器装备。体系化作战能力,让对印度的防御和反击都成了闭环。
结果呢?印度在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,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分量明显上升,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发言的底气也更硬。最直接的收益是有国家主动来结盟。沙特同巴基斯坦签了军事同盟协议,说是盟友,其实更多是在找保护人,以备以色列哪天真动手能有人顶上。
这就是实力带来的连锁反应。巴基斯坦展示了能力后,赢得的是战略和政治上的双重收益。
伊朗完全可能走相似的路径,但它没有。它曾有机会引入中式体系化装备来补强防御,后来选择依赖俄罗斯系统,认为那更有威慑力。等到战争来临,S-300PMU2这个“防空盾”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。
战争之后,一切都变得滞后,包括伊朗的认知和选择。
当伊朗开始流露与中国武器合作的想法时,西方的制裁已经从制度层面把它压到了地板上。外部封锁、内部渗透,连总统的安全都没法保障,这种困局不是一两宗军购合同能立刻改变的。
从制裁投票的结果也能看出,哪怕有中国和俄罗斯的支持,西方仍可以在多数情况下主导议题。而西方敢这么做,除了手里的权票,还因为他们看到了伊朗在战争中所谓的“战斗力”。
不信任是一种战略选择,但错误的选择在地缘政治中往往会变成致命漏洞。
如今的伊朗面对的不仅是武器和技术的封锁,更有经济压力和内部政治的不稳定。这些压力彼此叠加的结果,就是很多人觉得未来它可能出现更激烈的动荡。外界可能会惊讶于动荡的规模,却不会惊讶它的发生。
此刻的局面,已经没法再倒回去换一个选项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配资网站哪个证券公司开户好,好的配资平台,中京信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